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湿地松种质资源离体超低温保存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质量控制及保存管理。本文件适用于湿地松种质资源的离体超低温保存及相关研究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ryopreservation of Ex vitro Germplasm Resources of Wetland Pin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湿地松种质资源的离体超低温保存技术在保障遗传多样性、促进种质创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TGDFS 47-2024 湿地松种质资源离体超低温保存技术规范》相较于旧版标准,在多个环节进行了优化和细化。本文将以“超低温保存材料的选择”这一关键条文为核心,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方法。
根据新标准,超低温保存材料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植物组织的生理状态、抗逆性和再生能力。首先,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供体,确保材料本身的质量。其次,在采样时应优先选取当年新生长的嫩枝或叶片,这些部位细胞分裂活跃,代谢旺盛,更有利于后续的超低温处理。此外,还应在采样后立即进行预处理,如将样品置于含保护剂的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以减少冷冻过程中的损伤。
在具体操作上,首先要准备含有适宜浓度保护剂(如二甲基亚砜或蔗糖)的溶液,将采集到的新鲜材料完全浸没其中。然后,按照设定的降温程序逐步降低温度,通常从室温降至-30℃左右需要数小时至一天的时间。接下来,快速转入液氮中进行超低温保存。在整个过程中,控制好每个阶段的温度变化速率至关重要,过快或过慢都可能影响保存效果。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提高湿地松种质资源的超低温保存成功率,为长期保存和未来利用奠定坚实基础。这一改进不仅提升了保存效率,也增强了保存材料的存活率与再生潜力,对于推动湿地松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