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品种(系)田间自然抗稻瘟病评价的术语和定义、试验设计、调查方法、抗性分级及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水稻品种(系)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的稻瘟病抗性评价。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ield Natural Resistance Evaluation of Rice Varieties (Lines) to Rice Blas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11T 1091-2024《水稻品种(系)田间自然抗稻瘟病评价技术规程》是江苏省镇江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水稻品种抗稻瘟病的田间评价工作。以下为该标准的重要条文及其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镇江地区水稻品种(系)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对稻瘟病的抗性评价。解读:明确了该标准的应用地域和对象,确保评价结果具有针对性和可比性。
2. 术语和定义
- 稻瘟病:由稻瘟病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水稻生产的真菌病害。
- 抗性水平:根据田间观察记录,将品种抗性分为高抗、抗、中感、感、高感五个等级。解读:对关键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有助于统一认识,避免歧义。
3. 试验设计
- 试验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且历年稻瘟病发生较重的地块。
- 每个参试品种需种植至少5行,行距30cm,株距16.7cm,每行不少于20株。解读:强调了试验环境的选择和种植密度的要求,以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调查时间和方法
- 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四个关键生育阶段分别进行病情调查。
- 使用五级制评分法记录每个品种的病斑面积比例。解读:规定了具体的调查时间点和评分标准,使评价过程有章可循,便于操作。
5. 抗性分级标准
- 高抗:病斑面积占叶面积≤5%
- 抗:病斑面积占叶面积5%-10%
- 中感:病斑面积占叶面积10%-20%
- 感:病斑面积占叶面积20%-50%
- 高感:病斑面积占叶面积>50%
解读:通过量化指标区分不同抗性水平,为后续品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6. 结果处理与报告
- 每个品种的抗性评价结果取各生育阶段评分的平均值。
- 结果报告应包括试验地点、年份、参试品种名称、抗性等级等内容。解读:规范了数据处理流程和报告内容,确保信息完整透明。
以上条文涵盖了从试验设计到结果报告的全过程,为开展水稻品种抗稻瘟病评价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