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鳙增殖放流的苗种质量要求、放流选址、放流时间、放流方法、运输管理及效果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内开展的鳙鱼增殖放流活动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 Stock Enhancement and Rel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06T 202-2024 鳙增殖放流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鳙鱼种群恢复和生态修复的重要技术标准。以下对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放流苗种来源与质量要求
1. 放流苗种应来源于具有合法资质的水产良种场或繁育基地,确保种质纯正。苗种需经过检疫合格,无传染病史。
2. 苗种规格要求:体长不小于8厘米,体重不低于5克,健康活泼,游动能力强。
3. 身体完整无畸形,鳞片紧密附着,鳍条完整无损,肛门凹陷。
二、放流前准备
1. 水质监测:放流水域的溶解氧含量应大于5mg/L,pH值在6.5-8.5之间,水温适宜。
2. 苗种运输:采用充氧袋或专用容器运输,运输时间不超过6小时。
3. 苗种暂养:放流前应在暂养池中适应环境24小时以上,观察成活率。
三、放流操作
1. 放流时间:选择晴天上午9-11时或下午4-6时进行。
2. 放流方法:采用人工抛洒或机械投放方式,避免直接投入深水区。
3. 单次放流密度:每公顷不超过3000尾。
四、后续管理
1. 放流后应定期监测水域生态环境变化。
2. 设置禁渔期,保护放流苗种生长。
3. 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本标准为鳙鱼增殖放流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操作指南,对于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