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笃斯越橘茎段离体快繁的技术要求,包括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培养基配方、培养条件、继代增殖、生根诱导及炼苗移栽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笃斯越橘的离体快繁生产及相关研究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 Vitro Rapid Propagation of Dusky Blueberry Stem Segmen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27T 109-2025《笃斯越橘茎段离体快繁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笃斯越橘(蓝靛果)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外植体选择与处理
- 标准指出,外植体应选取来自健康、无病虫害的母株,且年龄在1至2年生最为理想。这是因为这个阶段的植株生理状态最佳,有利于后续的组织培养过程。
- 在处理过程中,要求将采集到的茎段立即置于冰上保存,并尽快送入实验室进行消毒。这一步骤旨在减少外界环境对材料的影响,确保材料的新鲜度和活性。
2. 消毒方法
- 使用70%-75%酒精浸泡1分钟,然后用0.1%升汞溶液或次氯酸钠溶液消毒6-8分钟。消毒后需用无菌水冲洗3-5次以去除残留药剂。
- 这种消毒程序能够有效杀灭表面微生物,同时避免过度消毒导致细胞损伤。
3. 培养基配制
- 培养基的基础配方为MS(Murashige and Skoog)培养基,根据不同阶段添加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如6-BA、NAA等。
- 初期诱导芽萌发时,推荐使用较高浓度的6-BA(例如2.0mg/L),而在增殖阶段则适当降低其浓度(如0.5mg/L),同时加入适量的NAA促进侧芽分化。
4. 温度与光照条件
- 培养室温度应控制在23±2℃之间,相对湿度维持在60%-80%范围内。
- 光照强度设定为2000-3000lux,每日光照时间为12-16小时。适宜的温光环境有助于提高细胞分裂速度及植株生长质量。
5. 继代培养与移栽
- 当幼苗长至3-4厘米高时即可进行首次继代培养,每次继代间隔时间为20-25天。
- 待幼苗长势良好且根系发达后(通常需要4-5次继代),可将其转移到含有蛭石或珍珠岩的基质中进行炼苗处理,最终完成向大田种植的过渡。
通过遵循以上各项规定,可以显著提升笃斯越橘离体繁殖的成功率,保障苗木质量和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