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地基处理的设计原则、方法选择、施工技术要求及质量检验标准。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工程的地基处理及相关工程建设。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ubgrade Treatment of Roads in Loess Areas with Collapsibility
中国标准分类号:P43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3239-2025《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地基处理技术规范》是山西省地方标准,旨在指导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公路工程地基处理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部分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地基预估与勘察
标准第4.1.1条指出,在进行地基处理之前,必须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要求勘探点布置应均匀分布于整个场地,并且深度需达到预计沉降影响深度以下至少3米。这一规定确保了设计者能够准确了解地下土层结构及其湿陷特性。
处理方法选择
根据第5章的内容,对于不同类型的湿陷性黄土,推荐采用相应的处理措施:
- 对于轻微湿陷性的黄土,建议使用换填法或强夯法;
- 中等湿陷性的黄土则需要结合CFG桩复合地基或其他加固技术;
- 强烈湿陷性的黄土则应当采取更为复杂的处理方案如挤密砂桩或者注浆加固等。
CFG桩施工工艺
在CFG桩的设计与施工方面(见第6.2节),强调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1. 桩径一般为400mm至600mm之间,具体尺寸需依据现场条件确定;
2. 桩间距通常控制在1.5倍桩径到2倍桩径范围内;
3. 混凝土灌注时要保证连续性,避免出现断桩现象;
4. 成桩后需进行静载试验来验证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强夯施工要点
强夯施工部分(第7.1节)特别提到:
- 单击夯击能量不应低于3000kN·m;
- 相邻两遍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少于7天;
- 最终落锤高度和次数须按照试夯结果调整确定。
以上仅为部分内容解读,实际应用时还需综合考虑项目所在地的具体情况以及最新研究成果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