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山西省暂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风险管控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工作程序、风险管控措施、实施与管理要求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域内暂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的风险管控工作,其他类型地块可参照执行。
Title:Guidelines for Risk Control of Temporarily Unutilized Contaminated Sites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3227-2025暂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指南》是山西省发布的关于污染地块风险管理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内暂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明确了其适用对象和区域限制条件。这为后续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2. 术语和定义
标准对“污染地块”、“风险管控”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例如,“污染地块”是指因历史活动导致土壤或地下水受到有害物质污染的土地。这些定义为实际操作中的判断标准奠定了基础。
3. 风险管控措施
- 隔离措施:要求设置物理屏障如围栏、警示标志来防止人员进入污染区域,并避免污染物扩散。
- 监测计划:制定长期监测方案,定期检测土壤和地下水的质量变化情况,确保污染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4. 应急响应机制
当发现有突发性事件可能加剧污染程度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包括但不限于清理泄漏物、采取临时性防护措施等步骤。
5. 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要求相关责任主体公开相关信息并接受社会监督。同时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来,增强透明度和信任感。
6. 绩效评价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量化打分,从而客观反映风险管控工作的成效。
以上内容涵盖了该标准的主要框架及其重点部分。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