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生产气象服务的基本要求、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和技术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从事水稻生产的气象服务工作。
Title:Rice Production Meteorological Service Spec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7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14/T 62-2024水稻生产气象服务规范》是四川省地方标准,旨在通过提供科学的气象服务指导水稻生产。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气象观测要求
标准指出,水稻生产气象服务需要建立完善的气象观测网络。具体包括:在水稻种植区设置固定的农业气象观测站,观测项目涵盖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相对湿度等关键指标。同时要求观测数据需具备连续性和代表性,以便为水稻生长发育阶段提供精准的气象信息支持。
二、水稻生长发育期与气象条件对应关系
标准明确划分了水稻从播种到收获的主要生育阶段,并规定了每个阶段适宜的气象条件。例如,在秧苗期,日平均气温应保持在15℃以上,否则会影响出苗率和幼苗健壮度。在分蘖期,充足的水分供应和适中的温度(20℃-30℃)有利于分蘖数增加。抽穗结实期则需要较高的温度(25℃-32℃)以促进花粉萌发和籽粒灌浆。
三、灾害性天气预警与防范措施
针对四川地区常见的暴雨洪涝、干旱、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标准提出了相应的预警级别及应对策略。如当预报未来72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毫米时启动暴雨黄色预警,建议采取疏通沟渠、加固田埂等措施防止内涝;若连续10天无有效降雨且土壤含水量低于40%,则启动干旱橙色预警,指导农户及时灌溉保苗。
四、精细化气象服务内容
为了提高服务水平,标准强调要开展基于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化服务。即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制作个性化的气象产品,比如某块稻田未来三天逐小时温度变化趋势图、某乡镇未来一周降水概率分布图等。此外还鼓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农户推送最新气象资讯和服务建议。
五、评估考核机制
最后,标准建立了完善的评估考核体系,定期对各级气象部门提供的水稻生产气象服务工作进行检查评价。主要考核指标包括服务覆盖率、用户满意度、灾情响应速度等方面,确保各项服务能够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
总之,《DB5114/T 62-2024水稻生产气象服务规范》为四川地区的水稻种植户提供了全面而具体的气象保障方案,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