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及改进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内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的分级分类管理。
Title:Rural Road Traffic Safety Risk Grading and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P46
国际标准分类号:03.2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3188-2024《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地方标准。这项标准的发布旨在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与分类管理,有效降低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界定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等关键术语。其中,“农村道路”是指位于乡村范围内,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居民出行的道路设施。“交通安全风险”则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农村道路上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及其后果的可能性。这些定义为后续的风险识别和管理提供了基础依据。
二、风险评估方法
根据标准要求,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评估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一是现场勘查法,通过对道路实际情况的实地考察来判断潜在的安全隐患;二是数据分析法,利用历史事故数据、交通流量信息等进行统计分析;三是专家咨询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复杂情况给出专业意见。这种多维度的评估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农村道路交通的真实状况。
三、风险分级标准
标准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划分为四个等级:低度风险、中度风险、高度风险和极高风险。划分依据主要包括道路物理特性(如弯道半径、坡度)、沿线环境特征(如村庄分布密度)、车辆使用频率等因素。不同级别的风险对应不同的管控措施,确保资源分配合理且高效。
四、分类管理策略
对于不同级别的风险点,标准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例如,在低度风险区域,重点在于日常维护保养,保持路面平整畅通;而在高度风险路段,则需要增设警示标志、安装减速带甚至实施限速管制等更为严格的控制手段。此外,还强调了建立动态监测机制的重要性,定期更新风险等级,并据此调整管理方案。
五、应急预案与演练
为了应对突发状况,标准特别强调了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执行。各责任单位应根据自身职责范围编制详细的应急处置预案,并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培训和模拟演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进来,形成政府主导、全民共治的良好局面。
六、监督考核体系
最后,本标准还构建了一套完善的监督考核体系,用于评估各项工作的落实效果。这一体系涵盖了目标设定、过程监控、结果评价等多个环节,确保所有措施都能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通过持续改进和完善,逐步提升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总之,《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规范》DB14T 3188-2024是一部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标准文件,它不仅明确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也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希望各地能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以应用推广,共同营造更加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