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轨道—公交—慢行设施融合的技术要求、设计原则及实施指南。本文件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
Title:Specification for Integration of Rail, Public Transport and Slow-moving Facilit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P41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01T 75-2024 轨道—公交—慢行设施融合规范》是一部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通过整合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统,提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效率与便捷性。以下对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3.1 总体要求
本部分强调了设施融合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安全性、可达性、舒适性和经济性。例如,第3.1.2条规定,“所有设施的设计必须确保行人、骑行者及驾驶员的安全,特别是在交叉路口处需设置清晰的标识和足够的缓冲区。”这一规定明确了在规划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安全因素,避免因设计不合理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4.1 站点布局
关于站点布局,第4.1.3条指出,“轨道站点周边应设置不少于20米宽的人行道,并且人行道宽度应根据实际客流量适当增加。”这意味着,在规划阶段就需要充分考虑到未来可能的增长需求,预留出足够的空间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乘客量。此外,还要求站点附近必须配备充足的自行车停放区域,鼓励绿色出行方式。
5.2 慢行网络连接
对于慢行网络的连接性,第5.2.4条明确要求,“慢行通道应当尽可能直接连接至最近的主要公交线路或地铁站出口。”这有助于减少步行距离,提高换乘效率。同时,该条款还提到,“当无法实现直线连接时,应通过最短路径设计来优化行走路线。”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人们的出行时间成本,增强用户体验。
6.3 信息引导系统
信息引导系统的建设也是本标准关注的重点之一。根据第6.3.1条的规定,“每个站点至少要提供三种语言的信息指示牌,包括中文、英文以及当地常用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此举不仅方便了国内外游客,也体现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另外,还建议采用电子显示屏动态显示下一班车到达时间等信息,以便乘客能够及时获取最新情况。
7.1 环境保护措施
最后,在环境保护方面,第7.1.5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施工期间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噪音污染,并尽量使用环保材料进行建设。”这样做既能保护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还鼓励利用太阳能路灯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来降低能耗。
综上所述,《DB2201T 75-2024 轨道—公交—慢行设施融合规范》从多个角度出发,为构建高效便捷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希望各相关单位能够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共同推动我国城市交通事业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