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接入的技术要求、接口规范、数据传输协议及安全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农业物联网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ccess of Agricultural Internet of Things Infrastruc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53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4978-2024《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接入技术规范》是由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的接入要求和技术细节,推动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几个核心术语:
1. 农业物联网: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及农产品质量的实时监测与控制。
2. 传感器节点:部署在田间地头用于采集数据的小型设备,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
3. 网关:负责不同网络之间数据转换与传输的关键组件。
这些定义为后续章节提供了统一的语言基础,确保各方对概念有共同理解。
系统架构
标准规定了农业物联网系统的三层架构模型:
- 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组成,直接接触物理世界,收集原始数据。
- 网络层: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WSN)、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等,负责将感知层的数据上传至更高层次。
- 应用层:面向最终用户的应用平台,提供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功能。
这种分层设计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同时也便于维护管理。
接入要求
# 数据格式
所有接入系统的数据必须遵循统一的标准格式,包括但不限于JSON或XML格式。这样可以保证跨平台兼容性,简化数据处理流程。
# 安全性
考虑到农业物联网涉及大量敏感信息,标准特别强调了安全性要求。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 使用加密算法保护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隐私;
- 实施身份认证机制以防止未授权访问;
- 定期更新系统补丁来修补已知漏洞。
# 可靠性
为了确保系统长时间稳定运行,标准提出了多项可靠性指标:
-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应不低于50,000小时;
- 数据丢失率不得超过百万分之一;
- 响应延迟不超过500毫秒。
测试方法
最后部分描述了如何验证上述各项性能指标是否达标的方法论。例如:
- 对于数据完整性检查,可以通过模拟断点恢复测试来评估;
- 关于能耗水平,则需要借助专用仪器测量实际功耗情况。
总之,《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接入技术规范》不仅为相关企业和机构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也为促进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