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耐密大豆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辽宁省范围内耐密大豆的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Dense-tolerant Soybean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1/T 4093-2025耐密大豆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辽宁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耐密型大豆的种植生产。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耐密大豆”这一概念,指在单位面积内能够承受更高密度种植的大豆品种。这不仅包括对品种本身特性的要求,还涉及其适应性和抗逆性。
2. 品种选择
根据标准,选择适宜当地生态条件的耐密型大豆品种至关重要。应优先选用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具有高产潜力、优良品质及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品种。此外,还需考虑品种的生育期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相匹配。
3.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是保证出苗质量和幼苗健壮生长的基础。标准要求对种子进行精选,确保纯度和净度达到规定标准,并采用包衣等方式预防病虫害。同时强调了播种前要进行适当的晒种,以提高种子活力。
4. 栽培管理
- 整地:要求深耕细耙,确保土壤疏松平整,有利于根系发育。
- 播种:推荐合理的播种量和深度,一般每公顷播种量为75kg左右,播种深度为3-5cm。
- 施肥:提倡测土配方施肥,合理搭配氮磷钾肥的比例,注重有机肥的应用。
- 田间管理:包括适时灌溉、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特别是对于干旱地区,需加强水分管理。
5. 收获与储存
收获时应掌握适宜的时间,避免过早或过晚收获导致产量损失。收获后要及时晾晒,降低籽粒含水量至安全水平(通常不超过13%),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霉变。
6. 病虫害综合防控
针对耐密大豆可能面临的病虫害问题,标准提出了综合防控策略,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特别指出要加强对大豆食心虫、蚜虫等主要害虫以及霜霉病、灰斑病等常见病害的监测预警。
以上内容只是标准的一部分精华部分,全面理解和执行这些规定有助于提高耐密大豆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