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文物编码的基本原则、编码结构、编码方法和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文物的标识、管理和信息交换。
Title:Cultural Relics Coding Spec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K20
国际标准分类号:01.1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1408-2024文物编码规范》是浙江省地方标准,为文物的数字化管理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在编码结构方面,标准规定了文物编码由六层组成:行政区划代码、年代代码、类别代码、特征代码、序列号和校验码。例如,编码前两位代表省域范围内的行政区划,接下来四位表示文物所属的历史年代,这有助于区分不同时期的文物特性。
关于年代代码,标准采用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结合方式。公元纪年以四位数字表示,干支纪年则通过天干地支组合表达。这种设计兼顾了国际通用性和传统文化特色,便于国内外学者研究交流。
类别代码按大类细分为考古发掘品、传世品等五大类,并进一步细分至具体小类。如考古发掘品下设遗址出土、墓葬出土等多个子项,确保分类科学严谨。
特征代码用于描述文物的独特属性。包括材质、工艺、用途等多维度信息。比如青铜器可标注其合金成分比例、铸造技法等细节,使每件文物都拥有独一无二的身份标识。
序列号由六位阿拉伯数字构成,按照登记顺序递增排列。校验码采用模数算法计算得出,用于验证编码准确性。
此外,标准还明确了编码生成流程及管理要求。要求建立统一数据库平台,定期更新维护,确保数据完整准确。对于新增文物需及时编制新编码,已编码文物若发生重要变更也应及时调整对应信息。
总之,《DB33/T 1408-2024文物编码规范》从多个层面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编码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提升了文物信息化管理水平,也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