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生物多样性友好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划要求、建设内容、管理措施及评价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开展生物多样性友好乡村的建设与评价工作。
Title:Norm for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Biodiversity-friendly Villages
中国标准分类号:Z 7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生物多样性友好乡村建设与评价规范》(DB3308/T 169-2024)是浙江省金华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性技术标准,旨在指导和规范乡村在建设过程中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以下将对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析。
第5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 5.1 植被恢复与维护
该章节强调了通过植被的恢复与维护来增强乡村地区的生态功能。具体要求包括:
- 植被种类选择:优先选用本地树种和草本植物,以确保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减少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
- 种植密度控制:根据土壤条件合理安排植物间距,避免过度密集导致资源竞争或稀疏造成防护效果下降。
- 定期修剪与补种:对于已经存在的绿化区域,需要定期检查并及时修剪枯萎枝叶,同时对缺损部分进行补种。
# 5.2 动物栖息地营造
为了给野生动物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标准提出了以下建议:
- 建立缓冲带:在村庄周边设立一定宽度的自然保护区,作为人类活动与野生动植物之间的过渡地带。
- 设置人工巢箱:为鸟类等小型动物提供安全的居住场所,帮助其繁衍后代。
- 禁止非法捕猎:严格执法打击任何形式的非法狩猎行为,维护当地野生动物种群数量。
第6章 社会参与机制
# 6.1 公众教育与培训
提高村民对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认识至关重要。为此,标准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如讲座、展览以及实地考察等,使居民能够了解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 6.2 建立志愿者队伍
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来,形成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可以招募热爱环保事业的志愿者,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后分配相应任务,比如巡逻巡查、监测记录等。
第7章 绩效评估体系
# 7.1 指标设定
绩效评估体系基于多个维度构建而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生态效益:考量区域内植物覆盖率提升幅度、动物种类增加情况等因素;
- 经济效益:分析因改善生态环境而产生的间接收益,例如乡村旅游收入增长;
- 社会效益:关注公众满意度变化趋势及社区凝聚力增强程度。
# 7.2 定期审查制度
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组织专家团队对整个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调整后续工作计划。此外还应保持透明度,将相关数据公开发布以便接受社会监督。
以上是对《生物多样性友好乡村建设与评价规范》中部分内容所做的详细阐述,希望能为广大从业者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