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化工园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责任人识别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工作程序及各环节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化工园区内因企业生产活动造成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责任人识别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dentification of responsible parties for soil and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in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s
中国标准分类号:Z1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4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ACEF 188-2025《化工园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责任人识别规程》中,相较于2019版标准,2025版在“污染责任认定的依据与方法”部分进行了较大调整,尤其是对“历史使用情况调查”与“污染行为关联性分析”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体。本文将以“历史使用情况调查”作为切入点,深入解读新旧版本之间的差异及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意义。
2019版标准中,关于历史使用情况调查的描述较为笼统,仅提到应通过查阅企业档案、厂区平面图、工艺流程图等方式获取信息,并未明确调查的深度、范围及技术手段。而2025版则进一步细化了这一要求,强调必须结合土地用途变更记录、生产工艺演变过程、污染物排放记录等多维度数据进行系统性调查,以确保污染责任人的识别具备充分的事实依据。
这一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化工园区往往存在较长的历史沿革,不同时间段内的企业可能承担不同的环境责任。如果仅依赖现有企业的资料,容易忽略早期污染源,导致责任认定不准确。其次,随着环保监管的加强,过去一些企业可能因管理不善或技术落后造成污染,但当时并未被追责。2025版标准的出台,正是为了弥补这一漏洞,推动“谁污染、谁治理”原则的落实。
在实际应用中,开展历史使用情况调查需要遵循以下步骤:一是收集整理相关档案资料,包括企业设立文件、环评报告、排污许可证、生产记录等;二是走访原企业负责人或相关管理人员,获取第一手信息;三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地块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使用情况和污染扩散路径;四是结合区域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评估污染影响范围和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使用情况调查不仅涉及技术层面,还涉及到法律和行政协调问题。例如,某些历史企业可能已经注销或迁出,其原始资料可能难以获取。此时,需依靠地方政府、生态环境部门及相关单位的配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TACEF 188-2025对历史使用情况调查的强化,体现了我国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从“事后治理”向“源头防控”的转变。对于从事环境评估、污染治理及司法鉴定的专业人员而言,掌握这一条文的内涵和应用方法,将有助于提高污染责任认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后续治理工作提供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