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畜牧养殖中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畜禽追踪相关要求,包括标识管理、数据采集、传输与存储、信息共享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重庆市范围内使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畜禽追踪管理的相关单位和个人。
Title:Application and Data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of IoT in Livestock Farming - Part 2: Livestock Track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0/T 1776.2-2024《畜牧养殖物联网应用与数据管理规范 第2部分:畜禽追踪》为我国畜牧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以下将对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标准明确指出“畜禽追踪”是指通过物联网技术对畜禽个体从出生到屠宰全过程的动态信息进行跟踪记录的过程。这要求整个追踪体系具备实时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标准规定了畜禽追踪系统应包含的基本功能模块,包括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及展示等环节。其中数据采集需采用RFID、传感器等设备确保数据来源可靠;存储要符合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传输过程必须加密以保障数据安全;处理环节则强调数据分析能力,以便生成有价值的决策依据;最后通过可视化界面实现信息直观展示。
关于数据管理,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规范。首先,所有涉及的原始数据都必须完整保存至少5年时间,并定期备份以防丢失。其次,在数据使用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外提供或出售畜禽相关信息,除非获得相关主管部门批准。此外还特别强调了数据共享机制建设,鼓励行业内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促进信息资源整合利用。
对于标识符编码规则也有明确规定。每个畜禽个体都应拥有唯一且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该代码由特定格式组成,能够反映其品种、性别、出生地等内容。同时要求标识物材质环保无害,易于佩戴且不易脱落。
在性能指标方面,标准设定了多项硬性要求。例如,系统的定位精度应在±1米以内;读取成功率不低于99%;响应时间不得超过2秒等。这些具体数值不仅体现了当前技术水平所能达到的标准,也为未来系统升级预留了一定空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隐私保护方面,标准也做出了细致安排。它要求所有接触敏感信息的操作人员均需签署保密协议,并接受定期培训。同时建议采用匿名化处理方式,在不影响整体分析效果的前提下减少个人信息暴露风险。
总之,《畜牧养殖物联网应用与数据管理规范 第2部分:畜禽追踪》从多个维度构建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框架体系,为推动我国现代畜牧业向智能化方向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