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河套灌区中轻度盐碱地藜麦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整地与施肥、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收获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套灌区中轻度盐碱地藜麦的栽培生产。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Quinoa in Moderately and Mildly Saline-Alkali Lands of Hetao Irrigation Are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3803-2025河套灌区中轻度盐碱地藜麦栽培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针对河套灌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该标准为在中轻度盐碱地条件下种植藜麦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对推动当地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该标准强调了品种选择的重要性。根据标准要求,应选用抗盐碱性强、适应性广且高产优质的藜麦品种。例如,“蒙藜1号”等经过审定推广的优良品种,在耐盐碱和抗逆性方面表现突出,适合在河套灌区这样的特殊土壤环境中种植。这不仅能够提高产量,还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降低盐碱化程度。
其次,关于整地与播种环节,标准指出要深耕细作,确保土地平整。具体做法包括:秋季深翻土壤,结合施用有机肥改良土壤质地;春季播种前进行耙耱保墒处理,使耕层达到疏松、平整的状态。同时,推荐采用机械精量播种技术,控制播种深度在2至3厘米之间,保证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以利于发芽出苗。
再者,田间管理措施也是本标准的一大亮点。其中提到合理密植原则,即依据不同品种特性及土壤肥力水平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一般而言,行距保持在30-40厘米左右较为理想。此外,还应注意适时灌溉与排水工作,在藜麦生长关键期如幼苗期、开花结实期等需加强水分供给,但也要防止积水造成根系缺氧现象发生。病虫害防治方面提倡绿色防控理念,优先使用生物农药或物理方法来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最后,收获时机的选择同样不容忽视。按照标准规定,当大部分植株叶片变黄脱落、籽粒完全成熟时即可开始收获作业。机械化联合收割机是目前主流的操作方式,可以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并降低劳动强度。同时提醒操作人员注意调整机器参数,避免损伤籽粒影响品质。
综上所述,《DB15/T 3803-2025河套灌区中轻度盐碱地藜麦栽培技术规程》从品种选育到最终收获都给出了详尽的操作指南,为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总结。遵循这些技术要点不仅能有效克服盐碱障碍,还能实现稳产高产目标,对于促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