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无人驾驶航空器防御系统在反恐怖防范中的基本要求、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及测试与验收。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重要目标和重点区域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防御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和管理。
Title:Specification for Counter-Terrorism Prevention Construction - Part 1: Unmanned Aircraft Defense
中国标准分类号:A8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01/T 0479.1—2024《反恐怖防范建设规范 第1部分:无人驾驶航空器防御》是一项针对无人机防御体系建设的重要地方标准。以下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无人驾驶航空器”、“防御系统”等核心概念。例如,“无人驾驶航空器”被定义为由控制站管理的不载人飞行器,包括遥控驾驶航空器和自主航空器。“防御系统”则指用于探测、识别、跟踪、干扰、捕获或摧毁非法无人机的一系列技术设备与组织措施。这些定义为后续条款提供了统一的语言基础,确保各方在讨论时有共同的理解框架。
二、总体要求
根据标准,无人机防御体系建设应遵循“预防为主、快速反应”的原则。这意味着在设计防御策略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何提前发现潜在威胁,并建立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此外,还强调了系统的可靠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要求防御系统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同时具备良好的维护性能,以降低长期运营成本。
三、功能要求
标准对无人机防御系统的具体功能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包括但不限于:
- 探测能力:系统需能够准确探测到目标无人机的距离、高度、速度及方向等信息;
- 识别验证:具备区分合法与非法无人机的能力;
- 指挥控制:实现对整个防御过程的有效管理和调度;
- 记录存档:保存所有相关数据以便事后分析;
- 联动协同:与其他安全防护设施形成无缝对接。
四、技术指标
针对上述各项功能,标准给出了相应的技术参数标准。比如,在探测距离上,规定短程探测不应低于500米,中程探测至少达到3公里,而远程探测则需覆盖至10公里范围。对于干扰效果,要求至少能有效阻止无人机继续执行任务,并且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五、实施指南
最后部分提供了具体的部署建议。建议将防御节点设置于重点区域周边,如机场、政府机关、大型活动场所等高风险地带;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组合方案,比如结合雷达监测、光电跟踪以及电子干扰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防护网络。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反恐怖防范建设规范 第1部分:无人驾驶航空器防御》不仅涵盖了理论层面的内容,更注重实践应用中的细节处理,为企业和个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