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就业帮扶车间的建设原则、选址要求、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管理、运行管理和绩效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就业帮扶车间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旨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乡村振兴。
Title: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for Employment Assistance Workshops
中国标准分类号:A2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就业帮扶车间建设与运行管理规范》(DB37/T 4808—2024)是山东省为规范就业帮扶车间的建设和运行管理而制定的地方标准。该标准对就业帮扶车间的定义、选址、功能分区、设施设备配置、人员配备、运营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旨在通过标准化管理提高就业帮扶车间的服务质量和效益。
以下是对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就业帮扶车间的定义:标准明确指出就业帮扶车间是指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稳定就业为目标,利用乡镇或村集体闲置土地、房屋等资源建设的小型加工点或服务站点。这一定义强调了就业帮扶车间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尤其是解决脱贫人口的就业问题。
2. 选址要求:标准规定就业帮扶车间应选择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区域。同时,选址时需考虑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条件,确保车间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这有助于提升车间的可达性,吸引更多劳动者参与就业。
3. 功能分区:标准要求就业帮扶车间的功能区划分为生产区、仓储区、办公区和生活区四大类,并明确了各功能区的具体布局原则。例如,生产区应当宽敞明亮,便于机器设备安装和操作;仓储区需要具备防潮、防火等功能。合理的功能分区能够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4. 设施设备配置:标准强调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合理配置生产设备,确保设备安全可靠且易于维护。此外,还应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应急照明等安全设施,以及满足员工基本需求的生活配套设施。这些措施可以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舒适度,增强其归属感。
5. 人员配备:标准建议按照每百平方米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并定期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团队整体素质。同时,鼓励吸纳当地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就业,为其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这样既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又能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6. 运营管理:在运营管理方面,标准提出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考勤制度、奖惩机制、质量控制体系等。同时,要建立健全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妥善保存相关文件记录。良好的运营管理体系是保证就业帮扶车间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总之,《就业帮扶车间建设与运行管理规范》(DB37/T 4808—2024)为推动全省范围内就业帮扶车间规范化运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对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