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普薯32号”甘薯脱毒种苗繁育的技术要求、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内“普薯32号”甘薯脱毒种苗的繁育与推广。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Virus-free Seedling Propagation of Sweet Potato Cultivar Pushu 32 (DB4452T 19-2024)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普薯32号甘薯脱毒种苗繁育技术规范》(DB44/T 52 19-2024)是广东省地方标准,对“普薯32号”甘薯脱毒种苗的繁育过程进行了系统规定。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在种苗选取方面 标准明确指出种薯应来源于经过国家或省级甘薯良种繁育体系认证的无病毒原原种。种薯需具备完整无损、色泽正常、重量在25克至50克之间且无病虫害的特点。这一要求确保了种薯的质量和健康状态,为后续的脱毒处理奠定了基础。
关于脱毒处理方法 标准推荐采用茎尖剥离法进行脱毒。具体操作时 要求从种薯上切取0.3毫米至0.5毫米大小的茎尖作为外植体,并将其接种到含有6-苄氨基腺嘌呤(BA)浓度为0.5毫克/升和萘乙酸(NAA)浓度为0.1毫克/升的培养基中进行诱导培养。经过三次继代培养后 茎尖生长点直径达到0.5厘米至1.0厘米时即可进行病毒检测。这种严谨的操作流程能够有效去除植物体内潜在的病毒侵染 提高种苗的健康水平。
在病毒检测环节 标准强调必须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脱毒后的种苗进行检测。只有当检测结果呈阴性时 才能认定该种苗为合格的脱毒种苗。这一检测手段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能够准确判断种苗是否携带病毒 因此在种苗质量控制中占据关键地位。
标准还对种苗扩繁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温室条件下 使用脱毒种苗进行繁殖时 每株母本的分枝数量应控制在8株至12株之间。这样既能保证种苗的数量需求 又避免因过度分枝导致植株生长衰弱 影响种苗的整体质量。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 该标准从种苗选取、脱毒处理、病毒检测到种苗扩繁等多个环节进行了全面规范 为“普薯32号”甘薯脱毒种苗的高质量繁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