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自然资源智能解译样本分类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原则、分类体系及应用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基于米级和亚米级卫星影像进行自然资源智能解译的相关工作。
Title:Intelligent Interpretation Sample Classific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Meter and Sub-meter Satellite Image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T 2560—2024 自然资源智能解译样本分类》是一项广东省地方标准,主要用于指导基于米级和亚米级卫星影像的自然资源智能解译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
- 标准适用于利用米级、亚米级卫星遥感影像对土地覆盖类型进行自动识别与分类。这包括了城市规划、农业监测、生态评估等多个领域的应用。
2. 术语和定义
- 智能解译:指通过计算机算法从高分辨率卫星图像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过程。
- 样本集:为训练机器学习模型而准备的数据集合,包含多种地物类型的标注样本。
3. 数据要求
- 卫星影像需具备较高的空间分辨率(通常不低于0.5米),并且应覆盖完整的研究区域。
- 影像的时间跨度不宜过长,以确保地表变化不大于某一阈值(如一年内)。
4. 样本采集
- 样本采集时需遵循随机抽样的原则,在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均匀分布。
- 每种地物类型至少需要100个有效样本点,并且要经过专业人员确认无误后方可用于建模。
5. 分类体系
- 标准提出了一个包含十个主要类别的分类框架,涵盖了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常见自然资源类型。
- 对于每个类别还进一步细分了子类,以便更精确地描述地物特征。
6. 模型构建
- 推荐使用支持向量机(SVM)或深度神经网络(DNN)作为主要的分类算法。
- 在模型训练过程中,应对训练集与验证集按一定比例划分,并采用交叉验证方法来评估模型性能。
7. 结果评价
- 使用总体精度(OA)、Kappa系数等指标衡量分类结果的质量。
- 同时也要注意分析各类别之间的误分情况,找出可能影响准确率的因素。
8. 实施建议
- 建议在实际操作中结合人工审核机制,特别是在边界模糊或者复杂地物处增加额外检查步骤。
- 定期更新样本库以适应环境变迁带来的新挑战。
以上内容只是对标准部分内容的简要概述,具体细节还需要参考正式发布的文本文件来进行全面理解。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