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黄姑鱼增殖放流的苗种要求、放流场地选择、放流操作流程、后期管理及效果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范围内黄姑鱼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Yellow Croaker Stock Enhancement and Rel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黄姑鱼增殖放流技术规范》(DB12/T 1400-2024)是由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黄姑鱼增殖放流的技术要求,提高增殖放流的效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放流苗种的选择与质量控制
标准规定了放流苗种必须来源于合法的水产苗种生产单位,并且需要具备“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苗种的选择应遵循健康、优质的原则,具体表现为无病害、无畸形、活力强等特征。此外,还要求苗种的规格整齐一致,体长应在5厘米以上,体重在1克左右,这样的规格有助于提高苗种的存活率和适应能力。
二、放流环境的要求
标准指出放流区域应当选择水质良好、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域或淡水水域。对于海水环境,要求盐度范围为20‰至35‰之间;而对于淡水环境,则需确保水温适宜且含氧量充足。同时,放流地点附近不得存在工业污染源或其他可能对鱼类生存造成威胁的因素。
三、放流时间和数量
关于放流时间,建议避开恶劣天气条件如台风季节等,并且最好选在春季或秋季进行大规模放流活动。每次放流的数量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一般情况下每公顷水域面积可投放约1万尾幼鱼。这既能保证有足够的个体数量来维持种群规模,又能避免因过度密集而导致的竞争压力过大。
四、放流方式及后续管理措施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人工投掷或者机械投放等方式将苗种均匀地散布到目标区域内。为了提高成活率,在放流后还需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比如设置围网防止掠食者侵害、定期监测水质状况以及开展科学调查研究工作等。
五、监测评估体系建立
最后一点非常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监测评估体系。通过长期跟踪观察记录下不同条件下放流效果的变化趋势,并据此调整优化今后的工作方案。例如可以根据每年统计的数据来判断哪些因素会影响最终成果,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
综上所述,《黄姑鱼增殖放流技术规范》不仅涵盖了从苗种培育到野外释放再到后期维护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而且强调了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联系性。只有严格按照这些规定执行才能真正实现预期目标——即恢复自然水域内的资源量并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