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浆果类水果采后处理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采收、分级、包装、预冷、贮藏、运输及质量控制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在北京地区种植的主要浆果类水果(如草莓、蓝莓、树莓、黑莓等)的采后处理过程。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ost-harvest Handling of Berry Frui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2367-2024《浆果类水果采后处理技术规范》是北京市地方标准,于2024年正式实施。该标准对浆果类水果的采后处理技术进行了系统规定,确保产品品质和安全。以下选取了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浆果类水果”的定义,包括蓝莓、草莓、树莓等小颗粒多汁水果。这一定义为后续处理提供了统一的基础。
采收要求
标准指出浆果应在早晨或傍晚进行采收,避免高温时段,以减少果实损伤。同时强调应使用无毒、无害的采收工具,并在采收过程中轻拿轻放,防止机械损伤。
预冷处理
预冷是保持浆果新鲜的关键步骤。标准建议采用冷水预冷法,将果实温度迅速降至10℃以下,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和呼吸作用。此外,还应控制预冷时间和水温,避免水分损失过多。
包装与贮藏
包装材料需符合食品安全要求,且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标准推荐使用单层或多层纸箱,内衬保鲜膜。贮藏环境需保持低温(0-5℃),相对湿度90%-95%,并定期检查库存,及时剔除腐烂或变质的果实。
这些条文的严格执行能够有效延长浆果的保鲜期,提高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