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的基本要求、管护内容、管护方式、监督检查与考核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的建后管护工作。
Title:High-standard Farmland Post-construction Maintenance Spec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01/T 333—2024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规范》是合肥市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和规范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维护管理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一、管护主体与职责
标准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中的责任。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统筹协调,乡镇政府具体实施,村委会则承担日常巡查和初步处理任务。这种分级管理模式确保了管护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二、管护内容与要求
1. 基础设施维护:包括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等设施。规定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维修或更新老化部件。例如,对于灌溉渠系,需定期清理淤泥,保证水流畅通。
2. 生态环境保护:强调在管护过程中要注重生态保护,避免因不当操作造成水土流失或其他环境问题。如,在进行土地平整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土壤侵蚀。
3. 信息档案管理:建立和完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档案制度,详细记录各项设施的基本情况、维护历史及存在问题等内容。这不仅有助于追溯责任,也为后续规划提供了依据。
三、监督考核机制
为确保管护效果,标准还提出了健全的监督考核体系。通过设立明确的考核指标,比如设施完好率、使用效率等,并结合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综合评估管护质量。同时,鼓励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价过程,提高评估的专业性和客观性。
四、应急响应预案
考虑到自然灾害等因素可能对农田造成损害,标准特别强调了应急预案的重要性。要求各相关单位制定详细的应急方案,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能够迅速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综上所述,《DB3401/T 333—2024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规范》从多个层面为高标准农田的长效管理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