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动火作业的基本要求、作业分级、作业审批、安全措施及作业监护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动火作业安全管理。
Title:Safety Specification for Hot Work Operations in Hazardous Chemicals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Units
中国标准分类号:G72
国际标准分类号:13.3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5/T 2888—2024《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动火作业安全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危险化学品领域动火作业的安全技术规范。以下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款出发,进行深度解读。
首先,关于动火作业的分级管理。标准明确将动火作业分为三个级别:一级、二级和三级。一级动火作业指在危险性较大的场所进行的作业,如储存易燃易爆品仓库周边;二级动火作业涉及具有一定风险但不直接接触危险品的操作;三级动火作业则是相对安全的一般区域内的作业。各等级的审批权限和安全措施要求不同,企业需严格按此分类执行。
其次,动火作业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标准要求作业前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制定详细的作业方案,并获得相应级别的批准。同时,必须对作业现场及周围环境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可燃气体浓度低于规定限值,氧气含量保持在安全范围内。此外,所有参与人员必须接受培训并掌握必要的应急技能。
再者,动火作业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措施是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标准强调,作业期间应安排专人监护,监护人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作业点周围应设置隔离带,配备灭火器材,并确保消防通道畅通无阻。对于特殊情况下需要连续作业的,必须采取轮班制,并定期评估作业条件是否发生变化。
最后,动火作业后的收尾工作同样不可忽视。作业完成后,必须彻底清理现场,确认无残留火种后方可撤离人员和设备。企业还应建立完善的记录制度,包括作业计划、实施情况以及后续检查结果等,以便于追溯和改进。
以上是对DB45/T 2888—2024中关键部分的深入解析。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可以有效预防因动火作业引发的安全事故,保障企业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