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丹参产地切制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切制工艺、干燥工艺、质量控制及包装、贮存和运输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丹参药材在产地的切制加工过程。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ocessing of Salvia Miltiorrhiza at Place of Origin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13T 323—2024 丹参产地切制技术规程》是山东省地方标准,于2024年正式发布实施。该标准对丹参药材的产地加工和切制技术进行了规范,旨在确保丹参药材的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
标准中明确规定了丹参的采收时间应为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至春季萌芽前。这一时间段内采收的丹参有效成分含量较高,质量最佳。采收时应选择晴天进行,避免雨天或潮湿天气,防止药材发霉变质。
关于丹参的清洗处理,标准要求使用流动水洗净泥土等杂质,并去除须根和病虫害部分。清洗后的丹参应及时摊开晾晒或烘干,避免长时间堆放导致变质。在干燥过程中,温度应控制在50℃-60℃之间,以保证药材的有效成分不被破坏。
对于丹参的切制规格,标准规定干品切成段状,长度应在3cm-5cm之间。切制工具需保持清洁锋利,操作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药材的破碎率。切好的丹参段应再次检查质量,剔除不合格品,然后按照规定包装存放。
标准还特别强调了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管理,要求加工场地、工具以及人员均需符合GMP相关要求。所有与药材直接接触的器具都必须定期消毒灭菌,确保无污染。
此外,标准对丹参成品的质量检测也提出了具体指标。包括水分含量不超过12%,总灰分不得超过8%,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需符合国家药典规定等。这些指标为丹参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之,《DB3713T 323—2024》从采收到加工再到质量检测的全过程都做了详尽的规定,有助于提高丹参药材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保障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