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土地征收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评估程序、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以及评估报告编制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行政区域内土地征收前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Title:Norm for Social 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before Land Expropri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A9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4937-2024《土地征收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性技术标准,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流程和方法,保障土地征收过程中社会秩序的稳定。以下将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结合实际工作需求进行详细解读。
第5章 评估程序
# 第5.1条 初始调查
初始调查是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基础环节。根据第5.1条的规定,初始调查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土地征收项目的背景信息、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拟征地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及权属情况等。此条规定强调了全面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性,要求评估人员必须深入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基本情况,为后续的风险识别提供可靠依据。
# 第5.2条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整个评估工作的核心部分。第5.2条指出,风险识别应当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分析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的各种因素。例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公众意见,并结合历史案例进行对比分析。这一条文特别提到要关注特殊群体的利益诉求,如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第6章 风险评估
# 第6.1条 风险等级划分
按照第6.1条的要求,风险等级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具体划分标准需综合考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影响程度。对于高风险项目,必须采取更加严格的管控措施;而对于低风险项目,则可以适当简化管理流程。这种分级管理模式有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 第6.2条 风险防范措施制定
本条明确规定了在不同风险等级下应采取的具体防范措施。比如,在面对高风险项目时,除了常规的安全保障外,还需设立专门的应急小组,定期组织演练活动,以应对突发状况。同时,还应该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向受影响群众通报相关信息,增强透明度,减少误解。
第7章 报告编制
# 第7.1条 报告内容构成
第7.1条对报告的内容作出了明确要求,主要包括项目概况、评估过程描述、主要发现总结以及建议对策等内容。其中,“主要发现总结”部分应当客观公正地反映评估结果,不得隐瞒任何重要事实。“建议对策”则需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有效指导后续工作的开展。
# 第7.2条 报告审核与备案
为保证报告质量,第7.2条强调所有完成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都必须经过严格审核后才能正式提交给相关部门备案。审核的重点在于核实数据的真实性、逻辑的一致性以及结论的合理性等方面。此外,备案材料还应包含完整的原始记录资料,以便日后查阅。
结语
DB32/T 4937-2024不仅为土地征收前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提供了系统的框架指导,同时也强调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各项任务,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稳定的征收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