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物联感知平台安全保障的基本要求、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评估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指导四川省内物联感知平台的安全建设、运行和管理。
Title:Application Specification for Perception Information Sharing - Part 5: Security Assurance of IoT Perception Platform
中国标准分类号:L8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20T 29.5-2024 感知信息共享应用规范 第5部分:物联感知平台安全保障》是针对物联网感知平台安全防护的重要技术文件。以下选取几个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
在第5.3条“身份认证机制”中,规定了物联感知平台应采用多因子认证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基于数字证书、生物特征和动态口令的组合认证。这要求平台在用户接入时,不能仅依赖单一认证手段,需结合多种因素提高安全性。例如,在企业级应用中,可以采用USB Key与指纹识别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只有合法授权人员才能访问敏感数据。
第5.6条“数据传输加密”强调所有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必须进行加密处理。具体而言,建议使用不低于TLS 1.3协议的加密标准,并定期更换密钥以防止被破解。此外,对于敏感业务数据还应实施端到端加密措施,即使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截获也无法读取内容。实际操作中,企业可利用成熟的SSL/TLS解决方案来实现这一要求。
第5.8条“安全审计功能”提出物联感知平台需要具备完整的日志记录和审计能力。这意味着平台不仅要记录用户的登录登出活动,还要对重要的操作行为如数据修改、删除等进行详细追踪。同时,还需设置独立的日志存储空间并定期备份,以便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快速定位问题源头。例如,可以通过部署专门的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SIEM)系统来满足这些需求。
第5.12条“应急响应预案”明确指出平台运营方应当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并在必要时启动执行。预案应涵盖常见的威胁场景如DDoS攻击、数据泄露等,并指定专人负责协调处理流程。另外,还要求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以检验预案的有效性,确保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能够迅速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以上是对该标准部分内容的深度解析,希望有助于理解和落实相关安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