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高效诱变育种的技术流程、方法和要求,包括材料准备、诱变处理、筛选鉴定及后代选育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水稻诱变育种相关研究与生产活动。
Title:Rice Efficient Mutagenesis Breeding Technical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4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03T 528—2024 水稻高效诱变育种技术规程》是一项关于水稻诱变育种的技术规范,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水稻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抗性。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育种目标与材料选择
标准指出,诱变育种的目标应明确具体,如高产、优质、多抗等,并且需要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和市场需求来确定。在材料选择上,要求选用遗传背景清晰、表型特征稳定且具有较高育种价值的水稻品种作为基础材料。
2. 诱变处理方法
对于诱变处理部分,标准推荐使用γ射线、快中子或化学诱变剂(如EMS)等方式对种子进行处理。其中,γ射线剂量通常控制在100-300 Gy之间,快中子剂量则建议在10-50 Gy范围内。而化学诱变剂的浓度和时间需依据具体实验设计调整,但需注意避免过高的浓度导致植物毒性过大。
3. 后代筛选与鉴定
标准强调了后代筛选的重要性,包括早期世代的选择、中期世代的株系比较试验以及后期世代的生产试验。特别是在株系比较试验阶段,要求至少包含三个重复,并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法安排试验田块。此外,还提到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可以更精准地鉴定目标性状。
4. 品种审定与推广
当新品种达到一定的稳定性、一致性和特异性后,方可申请参加区域试验。区域试验一般分为两年四点以上的试验网,每个试点均需遵循统一的技术方案执行。最终通过国家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查的新品种才能正式投入农业生产应用。
5. 注意事项
最后,标准提醒从事诱变育种工作的科研人员,在整个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所有操作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同时也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发现的新种质资源应及时登记备案。
以上便是基于DB4403T 528—2024《水稻高效诱变育种技术规程》中几个关键环节所做的简要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