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和服务的基本要求、设施建设、人员配置、服务内容、服务流程、质量控制及评价改进。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各级公共法律服务的建设和运行管理。
Title: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Specification for \"15-minute Public Legal Service Circle\"
中国标准分类号:C87
国际标准分类号:01.1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和服务规范》(DB3308/T 157-2024)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通过构建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升基层法治建设水平。以下将从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文出发,进行深度解读。
首先,在“服务网络布局”部分,该标准明确规定了“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的具体构成。这意味着居民在步行或骑行15分钟内即可到达最近的法律服务站点。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服务覆盖范围,还要求各地合理规划服务网点,确保每个社区、乡村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法律服务资源。例如,城市地区应以街道办事处为中心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而在农村则可以依托村委会建立法律服务点,形成上下联动的服务网络。
其次,“服务内容与质量要求”章节强调了提供多样化法律服务的重要性。标准指出,公共法律服务应涵盖咨询解答、纠纷调解、普法宣传等多个方面,并且服务质量需达到标准化水平。这意味着法律服务机构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还需注重服务态度和效率。例如,当群众前来咨询时,工作人员应当耐心倾听问题并给出清晰明确的回答;对于复杂的法律事务,则需要及时转介给专业律师处理,同时跟踪进展直至问题解决。
再者,“信息化建设”部分提出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服务流程的具体措施。随着互联网+政务的发展趋势,该标准鼓励各地开发线上服务平台,实现在线咨询、预约办理等功能。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还能提高办事效率。比如,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让群众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法律法规信息,或者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开展远程法律援助服务,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此外,“人员培训与考核机制”也是本标准的一大亮点。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和水平,标准特别强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定期评估制度。这表明从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人员除了要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外,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有助于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也能够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综上所述,《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和服务规范》(DB3308/T 157-2024)通过对服务网络布局、内容与质量要求、信息化建设和人员管理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为推进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指导。希望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认真贯彻落实这些要求,努力打造更加完善、高效、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