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集束型丸粒化种子机械加工的术语和定义、加工工艺要求、质量要求、检验方法及包装、标识、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水稻集束型丸粒化种子的机械加工生产及其相关活动。
Title:Rice Cluster-type Pelletized Seed Mechanic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08T 213-2024《水稻集束型丸粒化种子机械加工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为水稻种子的丸粒化加工提供了规范化的指导。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条文出发,进行详细解读。
1. 加工环境要求
标准中明确规定,加工车间应保持清洁、干燥且通风良好。温度宜控制在15℃至30℃之间,相对湿度不超过75%。这一规定旨在确保丸粒化过程中种子的质量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避免因湿度过高导致种子发霉或结块现象的发生。
2. 原料选择与处理
对于用于丸粒化的水稻种子,标准要求其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5%,发芽率不低于85%。同时,在进行丸粒化之前,需要对种子进行筛选和消毒处理,以去除杂质并防止病虫害传播。此外,还特别强调了种子水分含量应控制在13%以内,这对于后续加工过程中的粘附性和成型性至关重要。
3. 丸粒配方设计
标准指出,丸粒材料的选择应当根据当地土壤条件及栽培模式来确定。通常情况下,由黏土、腐殖质、肥料等组成的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水稻种子丸粒化。其中,氮磷钾比例一般建议为15:15:15,并适当添加微量元素如锌、硼等。这样的配比能够满足作物生长初期对养分的需求,促进幼苗健壮成长。
4. 生产工艺流程
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 预处理:对种子进行初步筛选和表面处理;
- 造粒:利用专用设备将调配好的丸粒材料包裹在种子外部形成均匀球体;
- 干燥固化:通过自然晾晒或人工加热方式使丸粒达到一定强度;
- 质量检验:检查成品是否符合相关指标要求。
5. 质量控制措施
为了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标准提出了多项质量控制措施。例如,在生产过程中需定期检测丸粒厚度、重量以及包衣均匀度等参数;并且每隔两小时抽取样品送检,一旦发现不合格品立即停止生产线并查找原因加以整改。另外,还要求建立完整的档案记录制度,以便追溯每一批次产品的生产信息。
以上是对DB2308T 213-2024部分核心内容的深入剖析。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