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盐碱地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种植的术语和定义、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盐碱地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种植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ull-film Covered Double Ridge Furrow Planting of Corn on Saline-Alkali Land in Shanxi Provi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盐碱地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种植技术规程(DB14/T 812-2024)是针对山西地区盐碱地特点制定的一项农业技术规范。该规程从整地施肥到田间管理都进行了系统性规定,以下对其中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一、整地施肥
规程要求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进行深耕,深度需达到25厘米以上,并且要结合施用有机肥,每公顷施用量不得少于30吨。这一步骤对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至关重要。通过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耕作层厚度,使根系能够更好地向下生长获取水分和养分。同时,有机肥的使用能够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二、起垄覆膜
规程指出垄宽应控制在60至70厘米之间,垄间距为30至40厘米。覆膜时要确保薄膜紧贴地面不留空隙,接缝处重叠宽度不少于10厘米并用土压实。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地温,促进玉米种子发芽出土。特别是对于盐碱地而言,覆膜还能有效抑制盐分上升,减轻盐害对作物的危害。
三、播种密度
规程建议采用双行播种方式,行距为40厘米,株距为25至30厘米,每公顷保苗数应在6万至7.5万株范围内。合理的种植密度既保证了群体光合作用效率,又避免了因密度过大导致植株间争光争肥现象的发生。特别是在盐碱地这种特殊环境下,适当稀疏的种植密度有助于单株获得更多的资源供应,从而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四、田间管理
规程强调了苗期、拔节期及抽雄期三个关键时期的管理措施。苗期重点是查苗补种和定苗,确保全苗齐苗;拔节期则需及时追施拔节肥,一般每公顷施尿素225至300公斤;抽雄期则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特别要注意玉米螟等主要害虫的监控与治理。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障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内都能处于健康生长状态,最终达到高产优质的目标。
五、适时收获
规程指出当玉米籽粒乳线消失且基部叶片变黄时即可开始收获。过早或过晚收获都会影响产量品质。适时收获不仅能够保证玉米籽粒充分成熟,还便于后续加工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DB14/T 812-2024规程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在改善盐碱地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了玉米产量和品质,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