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机械化收获减损的操作技术要求、作业准备、作业过程、损失率测定与调整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小麦机械化收获作业中的减损操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Wheat Mechanized Harvesting Loss Re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6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T 2764-2024《小麦机械化收获减损操作技术规程》为河南省制定的地方标准,旨在通过规范小麦机械化收获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点,有效降低收获过程中的损失率,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一些关键术语如“损失率”、“破碎率”等。这些定义是后续操作的基础,确保了不同操作人员在执行任务时有统一的理解和衡量标准。例如,“损失率”被定义为收获过程中掉落在田间的籽粒重量占总产量的比例,这一指标直接反映了收获作业的效果。
收获前准备
在收获前的准备工作上,标准强调了对联合收割机的技术状态检查以及田间条件的评估。具体要求包括:确保机器各部件完好无损,特别是割台、输送带等易损件;同时根据土壤湿度调整割茬高度,避免因地面湿滑导致的机械故障或收获质量下降。此外,还应提前了解天气预报,选择适宜的收获时机以减少自然因素的影响。
操作要点
关于实际操作部分,标准提出了若干具体措施来减少损失。首先是调整脱粒间隙,建议根据小麦品种特性及含水量适当调节,既保证充分脱粒又防止过度粉碎造成不必要的损耗。其次是控制前进速度,在地势平坦且作物均匀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加快速度,但遇到复杂地形或者密度较大的地块则需减速慢行,以免因过快而导致遗漏或损坏。
另外,对于倒伏严重的小麦田块,标准建议采用低速前进并适当降低割台高度的方法来进行收获,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拾取率还能保护未成熟的小穗不受损伤。同时指出,在夜间或者视线不良条件下作业时,必须开启足够的照明设备,并且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确保安全第一。
后期处理
收获完成后,标准还对清选分离过程进行了指导。推荐使用高效能的筛选装置,并且定期清理筛网,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如果发现有大量杂质混入成品粮,则需要进一步检查设备是否存在堵塞现象并及时排除故障。最后,在入库之前应对所有收获物进行全面检测,包括水分含量、杂质比例等项目,确保符合国家规定的储存标准。
总之,《小麦机械化收获减损操作技术规程》从多个角度出发,为实现高效、精准的小麦机械化收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学习与实践应用,不仅可以显著降低粮食损失率,而且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