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脑包虫病防制工作的术语和定义、流行病学调查、健康教育与宣传、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新疆地区脑包虫病的预防、控制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Brain Hydatid Dis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脑包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寄生虫病,为规范其防制工作,DB15/T 289—2024《脑包虫病防制技术规程》应运而生。以下从几个关键部分进行详细解读。
一、监测与报告
该规程明确要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需建立和完善脑包虫病监测系统。规定医疗机构在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在24小时内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及疾控中心报告。此外,还强调了对高风险人群的主动监测,包括牧民、屠宰场工人等,通过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病例。
二、综合防控措施
在防控策略上,规程提出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具体措施包括:
1. 犬只管理:要求对家养犬只实行登记制度,并定期驱虫。对于流浪犬则采取捕杀或集中管理的方式。
2. 牲畜检疫:屠宰前必须进行脑包虫病检测,确保上市肉品安全。
3. 卫生教育:开展面向公众特别是农牧区居民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三、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阶段的患者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早期感染可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发展;而对于晚期患者,则需要手术干预配合药物治疗。同时指出,所有治疗过程都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并且要密切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四、环境治理
规程还特别提到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建议改善饮用水源质量,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地表水;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防止环境污染成为传染源之一。
五、应急响应
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包括但不限于隔离病人、追踪接触者、强化区域内的防控力度等。同时要求相关部门之间保持良好沟通协调机制,确保信息传递畅通高效。
总之,《脑包虫病防制技术规程》从多个层面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指导,有助于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护体系,从而有效遏制脑包虫病传播蔓延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