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天津市大豆生产过程中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服务要求、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及服务质量评估。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市范围内从事大豆生产的气象服务工作。
Title:Specification for Adverse Weather Forecasting Services for Soybean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43
国际标准分类号:07.100.25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07T 112-2024《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规范 大豆》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为大豆种植提供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服务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等基本概念。例如,“灾害性天气”是指可能对大豆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的天气现象,如干旱、暴雨、低温冷害等。这些定义为后续的具体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预报服务内容
标准规定了预报服务应包括的内容,如天气实况监测、短期预报、中期预报以及长期趋势预测。其中,短期预报要求每天更新一次,而中期预报则需每五天更新一次。这样的频率设置确保了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数据收集与处理
在数据收集方面,标准强调了多源数据融合的重要性,包括地面观测站数据、卫星遥感数据以及数值模式输出结果。同时,对于数据的质量控制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比如数据完整性检查、异常值剔除等步骤,以保证预报结果的可靠性。
预报产品制作
关于预报产品的制作,标准指出需要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定制化服务。例如,面向政府决策部门的产品侧重于宏观形势分析;而对于农户,则更注重具体地块的风险评估及应对措施建议。此外,还特别提到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来实现空间分布展示,便于直观理解。
发布与传播
在信息发布环节,标准明确规定了发布时间点、渠道选择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要求。例如,所有正式发布的预报信息都必须经过审核后才能对外公布,并且应当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导致误解。
应急响应机制
最后,在应急响应部分,标准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框架,涵盖了从预警到行动再到效果评估全过程。当出现极端天气事件时,相关部门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力量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并及时反馈处置情况以便改进未来的服务质量。
以上是对DB1507T 112-2024部分内容较为全面深入地解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