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豆种植面积遥感监测的技术要求、数据获取与处理、监测方法、精度验证及成果提交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市范围内大豆种植面积的遥感监测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Soybean Planting Are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07T 115-2024《大豆种植面积遥感监测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大豆种植面积的遥感监测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利用遥感技术对大豆种植面积进行监测的技术流程、数据处理方法以及质量控制要求。适用于乌兰察布市范围内大豆种植区的大豆种植面积监测。
规范性引用文件
标准中引用了多项国内外相关技术文件和标准,这些文件为开展大豆种植面积遥感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术语和定义
- 大豆种植面积:指实际用于种植大豆的土地面积。
- 遥感监测:通过卫星或航空器获取地表信息,并据此分析大豆种植情况的过程。
技术要求
# 数据采集
1. 影像选择:应选用云量少、分辨率高且覆盖完整的光学影像作为基础数据源。
2. 时间窗口:最佳成像时间为每年6月至8月之间,此期间大豆生长状况最佳,易于区分与其他作物。
# 数据预处理
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步骤,确保影像数据准确无误。
# 分类与提取
采用监督分类法,根据已知样本点建立分类模型,将影像划分为不同类别如大豆田块、非大豆用地等。特别强调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调整分类参数以提高精度。
# 面积计算
基于分类结果统计各类型土地面积,其中大豆种植面积需单独列出并验证其合理性。
质量控制
1. 内业检查:对分类图斑逐一审查,确认无遗漏或错误标注。
2. 外业核查: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地块进行实地考察,核实分类准确性。
3. 报告编制:形成完整的监测报告,包含监测方法说明、成果展示及存在问题分析等内容。
安全与环保
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环境,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植被破坏或其他生态影响。
以上内容仅为标准的部分要点解读,具体执行时还需参照完整文本及相关附件。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