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异绿原酸盐和噬菌体裂解酶在奶牛细菌性乳房炎防治中的使用方法、剂量、注意事项及效果评估。本文件适用于奶牛养殖过程中细菌性乳房炎的预防与治疗。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Bovine Bacterial Mastitis Using Chlorogenic Acid Salts and Phage Lytic Enzym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04T 494-2024《异绿原酸盐和噬菌体裂解酶防治奶牛细菌性乳房炎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奶牛细菌性乳房炎防控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5.1 异绿原酸盐使用方法
本条款规定了异绿原酸盐在治疗奶牛细菌性乳房炎时的具体操作步骤。首先,要求将异绿原酸盐按照推荐剂量配制成溶液,通常情况下,每头奶牛每次使用的剂量为500mg,具体用量需根据奶牛体重调整。其次,在使用前应确保乳房内的乳汁已被完全排出,并且清洗乳房至无明显污垢。最后,通过专用设备将配制好的溶液注入到患处,建议每个乳区注射量为25ml,每日一次,连续使用3-5天。
6.1 噬菌体裂解酶应用原则
此部分强调了噬菌体裂解酶应用于奶牛乳房炎防治的基本原则。首先,强调选择合适的噬菌体裂解酶产品至关重要,必须经过权威机构认证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其次,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奶牛反应,一旦发现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相应措施。此外,还提到噬菌体裂解酶可以与抗生素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但需遵循医嘱严格控制用药时间和剂量。
7.1 防治效果评估
关于防治效果的评估,本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如红肿消退、疼痛减轻等)、实验室检测指标变化(如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水平)以及后续观察期内是否复发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特别指出的是,任何一种单一指标都不能单独作为判断治愈与否的标准,而应该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来得出结论。
以上内容是对DB1304T 494-2024中部分内容较为详细的解读。这项技术规程不仅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同时也为养殖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