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恶臭污染物现场嗅辨的术语和定义、人员要求、样品采集与保存、嗅辨方法、数据处理及质量保证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区域内恶臭污染物的现场嗅辨监测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On-site Odor Pollutants Olfactory Discrimin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4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4869-2024《恶臭污染物现场嗅辨技术规范》是一项江苏省地方标准,用于指导恶臭污染物的现场嗅辨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江苏省内涉及恶臭污染物排放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开展的恶臭污染物现场嗅辨活动。这明确了标准的应用范围和对象,确保了标准在特定区域内的有效执行。
2. 术语和定义:
- 恶臭污染物:指一切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不愉快感觉以及损害生活环境的气体物质。
- 嗅辨员: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具备嗅辨能力的专业人员。这一定义强调了嗅辨员的专业性和必要性。
3. 嗅辨员要求:
- 嗅辨员应身体健康,无鼻腔疾病或其他可能影响嗅觉判断的健康问题。
- 需定期接受嗅觉功能检测,确保其嗅觉灵敏度符合要求。
这些要求保证了嗅辨员能够准确地识别和评估恶臭污染物的存在及其浓度水平。
4. 现场嗅辨程序:
- 确定采样点位时需考虑风向、风速等因素,以确保采样的代表性。
- 使用适当的采样设备收集空气样本,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嗅辨操作。
明确了采样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技术要点,有助于提高嗅辨结果的准确性。
5. 结果判定:
- 根据嗅辨员对样品的反应情况,采用多数表决法确定是否超标。
- 若有争议,则可增加嗅辨次数或更换嗅辨员重新测试。
结果判定方法科学合理,能够有效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6. 质量控制与保障措施:
- 定期校准和维护嗅辨仪器设备。
- 制定详细的记录制度,保存完整的嗅辨资料。
质量控制措施贯穿整个嗅辨过程,为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供了保障。
以上是对DB32/T 4869-2024《恶臭污染物现场嗅辨技术规范》中部分重要条文的深入解析。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改善环境中的恶臭污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