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红壤双季稻区秸秆—有机肥协同还田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红壤双季稻区的秸秆—有机肥协同还田实践及相关农业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Return of Straw and Organic Fertilizer in Double Rice Cropping Areas of Red Soil Reg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2056-2024红壤双季稻区秸秆—有机肥协同还田技术规程》是江西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红壤双季稻区的秸秆和有机肥协同还田操作。以下对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1. 范围与适用区域
该标准适用于江西红壤地区种植双季稻的农田中采用秸秆与有机肥协同还田的技术。这一范围的确定基于江西独特的红壤土质以及双季稻种植模式,确保了技术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秸秆处理要求
标准规定秸秆需经过粉碎处理,长度控制在5-10厘米之间。这是为了保证秸秆能够均匀分布于土壤表层,促进其快速腐解。同时要求在水稻收获后及时进行秸秆粉碎作业,以减少病虫害越冬基数。
3. 有机肥施用量及配比
有机肥推荐使用商品化堆肥或沼渣等经过充分腐熟的产品。每亩施用量应在2000-3000公斤之间,并且要与化肥配合施用。氮磷钾比例建议为1:0.5:0.5左右,这样既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又能改善土壤结构。
4. 还田时间与方法
最佳还田时间为水稻移栽前7-10天。可以采用撒施后翻耕或者机械混匀的方式将秸秆和有机肥埋入土层中。这样做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机物分解过程。
5. 后期管理措施
还田完成后要加强田间水分管理,保持适度湿润状态有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注意观察作物长势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后续追肥计划。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严格把控,可以有效提升红壤双季稻区的土地生产力水平,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