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地稔穴盘播种育苗的技术要求,包括种子处理、播种、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出苗标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地稔穴盘播种育苗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ray Seeding and Seedling Cultivation of Lysimachi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2051-2024《地稔穴盘播种育苗技术规程》是江西省地方标准,规定了地稔穴盘播种育苗的术语和定义、设施设备要求、基质要求、种子质量要求、播种技术、苗期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设施设备要求
标准指出育苗设施应具备遮阳、保温、防虫网等条件,以确保适宜的地稔幼苗生长环境。具体而言,遮阳网的遮光率应在50%-70%之间,既能防止强光直射导致幼苗灼伤,又能保证足够的光照促进光合作用。同时,设施内需安装温控设备,使温度保持在15℃-30℃范围内,湿度控制在60%-80%之间。
二、基质要求
标准强调基质应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pH值应在5.5-6.5之间,EC值不应超过1.0ms/cm。这表明基质的酸碱度适中,既有利于地稔种子发芽,又不会对幼苗根系造成伤害。此外,基质的孔隙度应在40%-60%之间,确保水分供应充足的同时避免积水导致烂根现象的发生。
三、种子质量要求
标准规定种子纯度不低于95%,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这意味着每一批次的地稔种子都必须经过严格筛选,确保其品质优良。高纯度和净度可以减少杂草和其他杂质的影响,提高育苗的成功率;而较高的发芽率则为后续的育苗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四、播种技术
标准要求每穴播种量为2-3粒,覆土厚度为0.5-1.0cm。这一操作规范旨在保证每穴至少有一株健壮的幼苗成活,同时避免过深或过浅的覆土影响种子的正常萌发。播种后要立即浇透水,并覆盖一层薄膜保湿,待幼苗出土后再逐渐揭除薄膜,以免高温高湿环境下引发病害。
五、苗期管理
标准建议苗期温度白天控制在20℃-25℃,夜间控制在15℃-20℃。在幼苗长出2片真叶时开始分苗,将每穴的多株幼苗移栽至独立的小穴内,以利于个体发育。此外,还需定期检查基质湿度,适时补充水分,但要防止过度浇水造成基质过湿。
六、病虫害防治
标准提倡采用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方式。具体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清洁田园等。当病虫害发生时,可选用高效低毒的药剂进行喷雾处理,但要注意用药间隔期,确保产品安全上市。同时,要定期监测苗床环境,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病虫害隐患。
以上是对DB36/T 2051-2024《地稔穴盘播种育苗技术规程》部分内容的深入解读,希望对从事地稔育苗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