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1:5000、1:10000比例尺数字线划图(DLG)基础测绘成果转换生成地理实体的数据处理流程、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内基于DLG数据生产地理实体的相关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Geographic Entity Production from DLG Basic Surveying and Mapping Results - Part 1: 1:5000 and 1:10000
中国标准分类号:P59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2035.1-2024《DLG基础测绘成果转换生产地理实体技术规程 第1部分:1:5000 1:10000》是一项江西省地方标准,用于指导基于数字线划图(DLG)数据向地理实体数据的转换与生产。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数据准备与检查
条文解读:
标准要求在进行数据转换前,应对原始DLG数据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完整性、几何精度、属性准确性以及拓扑关系正确性。例如,对于线状地物和面状地物,需确保其边界清晰且无断链现象;点状要素则需要验证其位置是否精确。
数据转换规则
条文解读:
1. 比例尺选择原则: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最终输出的比例尺。通常情况下,当源数据为1:5000时,转换后的地理实体数据可直接采用相同比例尺;而源自1:10000的数据,在转换过程中可能需要适当调整以适应更高分辨率的需求。
2. 要素分类与编码:所有地理实体均需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分类并赋予唯一标识码。这不仅便于后续管理和应用,还能够有效避免因名称或描述差异导致的信息混淆问题。
生产流程规范
条文解读:
- 预处理阶段:此环节主要涉及对原始DLG文件格式的标准化处理,如统一坐标系、裁剪多余范围等操作。
- 转换执行:利用专业软件工具完成从矢量图形到地理实体模型的构建工作。在此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保持原有特征不变的同时优化细节表现。
- 质量检验:转换完成后,再次开展全面的质量评估,重点考察新生成地理实体的空间分布合理性及其与周边环境的一致性程度。
特殊情况处理
条文解读:
针对某些复杂地形条件下的特殊对象(如河流交汇处、桥梁跨越区域),应采取更为细致的方法来进行精准描绘。此外,在遇到历史遗留问题或者数据缺失的情况下,也应当遵循一定的补救措施,比如参考其他可靠资料补充完善相关信息。
以上是对DB36/T 2035.1-2024部分内容的重点分析,旨在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标准来提高工作效率并保证成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