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江西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编码原则、编码结构和编码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识别、管理和信息共享。
Title:Coding Rules for Geological Hazard Site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9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2030-2024《地质灾害隐患编码规则》是江西省地方标准,用于规范地质灾害隐患的编码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首先,在编码结构方面,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隐患编码由15位数字组成,分为四部分:地区代码、灾害类型代码、灾害等级代码和顺序号。其中,地区代码采用行政区划代码前六位,确保每个地区的唯一性;灾害类型代码用两位数字表示,如滑坡为01,崩塌为02等,这有助于快速识别灾害种类;灾害等级代码同样为两位数字,依据灾害规模和潜在危害程度划分,便于管理和评估;顺序号则由五位数字构成,用于区分同一区域内不同隐患点。
其次,在编码原则上,标准强调了唯一性、可扩展性和稳定性。唯一性要求每个隐患点只能有一个对应的编码,避免重复或混淆;可扩展性考虑了未来新增灾害类型的适应能力;稳定性则保证了编码在一定时期内的不变性,便于长期跟踪与管理。
此外,标准还明确了编码生成流程,包括信息采集、数据审核、编码生成及入库四个步骤。信息采集需全面准确,涵盖地理位置、灾害特征等关键要素;数据审核环节要严格把关,确保无误后方可进入编码生成阶段;编码生成完成后应及时入库,并定期更新维护。
这些条文的制定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编码体系,提升地质灾害隐患管理效率,为防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