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海参室内育苗尾水处理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及监测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海参室内育苗过程中产生的尾水处理工程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of Indoor Sea Cucumber Larval Rear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43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102/T 0132—2024 海参室内育苗尾水处理工程技术规程》是辽宁省地方性技术标准,为海参室内育苗尾水处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提供了指导。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4.1 尾水处理工艺选择
该条款规定了尾水处理工艺应根据养殖规模、水质特点以及排放要求合理确定。推荐采用“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的组合工艺。其中预处理主要去除悬浮物和颗粒状有机物,生物处理通过微生物代谢作用降解溶解性有机物,深度处理则进一步去除氮磷等营养物质。这种组合工艺能够有效确保尾水达到排放标准或再利用条件。
5.2 预处理设施设计
在预处理环节中,沉淀池的停留时间不应少于2小时,并且需要设置污泥回流系统以提高固液分离效率。格栅间距建议控制在5毫米至10毫米之间,这样既能拦截较大杂质又不会过度影响水流速度。此外,还应配备自动清渣装置以保证长期稳定运行。
6.1 生物反应器参数设定
生物反应器的设计需考虑负荷率因素。对于好氧区,容积负荷一般不超过0.8kgBOD5/(m³·d),而厌氧区则不宜超过0.2kgCOD/(m³·d)。同时,混合液回流比通常维持在200%到300%范围内,这有助于保持系统内充足的溶解氧水平并促进脱氮效果。
7.3 深度处理单元配置
深度处理部分强调使用过滤介质粒径小于1毫米的砂滤罐或者膜组件来进行最后一步净化。若采用超滤膜,则其孔径宜选为0.05微米左右;若选用反渗透膜,则进水压力需严格控制在1.5MPa以内以防损坏膜元件。另外,在紫外线消毒段,照射剂量至少要达到20mJ/cm²才能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
以上是对该标准中几个核心内容的详细分析,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