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牛蛙综合种养的术语和定义、环境要求、田间工程设计、种苗选择与投放、饲养管理、病害防治、收获与记录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水稻与牛蛙综合种养生产及其相关活动。
Title:Rice-Frog Integrated Cultivation and Breeding Technical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水稻牛蛙综合种养技术规程》(DB34/T 4942-2024)是一项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水稻与牛蛙的综合种养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平衡,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下将对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读。
选址与规划
标准中明确要求养殖区域应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且远离污染源的地方。这不仅有助于确保水质清洁,还能有效防止病害传播。此外,还应当合理布局稻田与蛙池,保证两者之间的空间分配科学合理,便于日常管理。
苗种选择与放养
苗种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成败。标准建议选用健康无病害的水稻品种及生长健壮、活力强的牛蛙幼苗。在放养前需做好消毒处理,并根据稻田面积确定适宜的放养密度,既要满足生产需求又不能过度拥挤。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水质调控、投喂管理以及疾病防控等几个方面。水质是影响牛蛙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应定期检测并适时更换水源,保持水体清澈透明。同时,要遵循“四定”原则(定时、定位、定量、定质)进行投饵,避免浪费和过量喂食导致水质恶化。对于疾病预防,则需要建立完善的免疫程序,定期检查牛蛙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
收获与销售
收获阶段同样不可忽视。标准指出,在收获前一个月停止投喂,以便清理肠道减少残留物。同时,还需注意分批捕捞,确保产品规格一致。最后,在销售环节上,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规定,确保消费者权益不受损害。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水稻牛蛙综合种养技术规程》从选址规划到具体操作细节都做了详尽的规定,为推广这一新型农业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共同促进该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