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光倒刺鲃山泉流水养殖的场地选择、设施要求、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控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光倒刺鲃在山泉流水条件下的养殖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ountain Spring Flow Culture of Spinibarbus dorab
中国标准分类号:B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935-2024 光倒刺鲃山泉流水养殖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为光倒刺鲃的山泉流水养殖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养殖环境要求
标准明确指出,光倒刺鲃的养殖应选择水质清澈、无污染的山泉水作为水源,并且要求水体溶解氧含量不低于6mg/L,pH值保持在6.5至8.5之间。这表明光倒刺鲃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较高,适宜在富含氧气且酸碱度适中的环境中生长。此外,水源地应远离工业区和生活区,确保没有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
2. 池塘建设与管理
池塘面积建议控制在0.1至0.5公顷范围内,池底需平整并铺设一层厚约10-15厘米的砂石层,以利于光倒刺鲃的栖息和觅食。池塘四周要设置防逃设施,防止鱼类逃脱。同时,池塘需要配备完善的进排水系统,保证水流畅通,避免因水质恶化而影响鱼类健康。
3. 苗种放养
苗种放养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检疫程序,确保没有携带病原体。放养密度不宜过高,一般每平方米放养量控制在50尾以内。放养时要注意水温和池塘水温的差异,尽量减小温差,以免造成应激反应。另外,在放养初期可以适量投放一些浮游生物作为饵料来源。
4. 饲料投喂
光倒刺鲃属于杂食性鱼类,主要摄食植物性饲料如水草、蔬菜叶等以及动物性饲料如鱼粉、虾壳等。饲料投喂应遵循“定时、定量、定质”的原则,每天分早晚两次投喂,每次投喂量以鱼群能在半小时内吃完为宜。随着鱼类的成长,应及时调整饲料种类和投喂量,满足其营养需求。
5. 疾病防控
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及时清理池塘底部的残饵和粪便,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旦发现病害迹象,应立即隔离患病个体,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推荐使用中草药制剂进行预防性投喂,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频率,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保障鱼类的安全。
6. 收获与运输
成鱼收获前一周停止投喂,以便排空肠道内容物,提高产品质量。捕捞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避免机械损伤。运输时采用充氧袋或活水箱等方式,确保运输途中水体环境稳定,最大限度降低死亡率。
通过以上条文的解读可以看出,《DB34/T 4935-2024》不仅涵盖了光倒刺鲃山泉流水养殖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还特别强调了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对于推动该品种的规模化养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