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储能电站用电池追溯的基本要求、追溯流程、信息管理及系统建设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储能电站中电池的全生命周期追溯管理。
Title:Traceability Specification for Batteries in Energy Storage St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F17
国际标准分类号:27.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储能电站用电池追溯规范》(DB34/T 4914-2024)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确保储能电站所使用的电池具有可追溯性,从而保障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下将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范围与适用对象
本标准适用于在安徽省内建设或运营的储能电站中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及其系统。这一规定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场景和目标群体,即针对储能电站内的锂离子电池产品,确保其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信息能够被追踪记录。
二、术语和定义
1. 电池追溯
- 定义为通过标识码或其他技术手段,对电池从生产到报废全过程的信息进行记录、存储和查询的过程。
- 解读:强调了“全过程”的概念,意味着不仅仅局限于出厂时的状态,而是涵盖整个使用周期直至最终处置。
2. 唯一性标识
- 每个电池单元都应具备唯一的编码,该编码应包含制造商信息、生产日期等关键数据。
- 解读:唯一性标识是实现有效追溯的基础,它确保每一块电池都能被准确识别,避免混淆。
三、追溯体系要求
1. 数据采集
- 要求企业在电池生产阶段就开始收集包括但不限于型号规格、容量、电压、充放电次数等参数在内的初始数据。
- 解读:这一步骤对于后续分析电池性能变化至关重要,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措施。
2. 数据存储
- 所有采集到的数据需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保存至少十年以上。
- 解读:长期保存不仅是为了满足监管需求,同时也是为了便于日后可能出现的质量纠纷提供证据支持。
3. 数据共享
- 鼓励企业间建立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以便于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共同维护产品质量。
- 解读:促进信息共享可以提高行业整体管理水平,增强消费者信心。
四、追溯流程管理
1. 入库验收
- 对进入仓库前的所有电池进行全面检查,确认其符合设计标准后方可入库。
- 解读:严格的入库验收制度可以防止不合格品流入市场,保证产品质量。
2. 安装调试
- 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应对每组电池再次核对编号是否正确,并做好现场记录。
- 解读:此环节强调了操作规范的重要性,避免因人为失误导致后续运行出现问题。
3. 运行监测
- 定期检测电池的工作状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上报处理。
- 解读:持续监控有助于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故障,减少损失。
4. 退役回收
- 制定详细的退役计划,明确回收渠道及方式。
- 解读:妥善处置废旧电池既保护环境又节约资源,体现了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储能电站用电池追溯规范》(DB34/T 4914-2024)通过对电池从生产到报废各个环节实施严格管控,构建起了完整的追溯链条,这对于提升储能系统安全性、延长使用寿命以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