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食用菌菌渣堆肥资源化利用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堆肥工艺、质量控制及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以食用菌菌渣为主要原料进行堆肥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过程。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Edible Fungi Spent Substrate Compost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0/T 1664-2024《食用菌菌渣堆肥资源化利用技术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和规范食用菌菌渣的资源化处理与利用。这项标准对于推动循环经济、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条款出发,对标准的重要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菌渣来源与分类
标准明确指出,食用菌菌渣来源于食用菌栽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包括但不限于培养基废料、覆土材料等。根据其成分的不同,可以分为木质类菌渣、棉籽壳类菌渣和其他类菌渣。这种分类有助于后续处理工艺的选择,确保每种类型菌渣都能得到最合适的处置方式。
堆肥前预处理要求
在进行堆肥之前,必须对菌渣进行必要的预处理。这包括去除杂质、破碎至适宜大小以及调节初始含水量至50%-60%之间。这样的预处理不仅能够提高堆肥效率,还能有效避免因原料过大或过湿导致的问题。
堆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
标准特别强调了堆肥过程中温度的重要性。在发酵阶段,堆体内部温度应保持在55℃以上至少3天,以杀灭病原微生物和杂草种子。同时,在整个堆肥周期内,需定期监测并记录温度变化情况,确保达到最佳腐熟效果。
成品质量指标
成品堆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其实际应用价值。因此,标准设定了严格的理化性质指标,如有机质含量不低于30%,pH值应在6.0-8.5范围内,并且重金属含量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限量标准。此外,还要求成品堆肥具备良好的吸水性和透气性,以便于作为土壤改良剂使用。
安全环保措施
为了保障操作人员健康及环境安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粉尘飞扬、异味扩散等问题的发生。例如,可以采用封闭式设备进行搅拌混合作业,并设置除尘装置;同时,在运输和储存环节也应注意防雨防晒,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通过上述解读可以看出,《食用菌菌渣堆肥资源化利用技术规范》不仅涵盖了从菌渣收集到最终产品使用的全过程管理,而且充分考虑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平衡。这对于促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建设美丽中国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