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洱海流域河湖底泥处理的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环境监测与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洱海流域内河湖底泥的清理、处置及相关环境保护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ediment Treatment in Lakes and Rivers of Erhai Basin - Part 2: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Sediment Treatment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T 1310.2-2024《洱海流域河湖底泥处理技术规程 第2部分:河湖底泥处理技术要求》是一部针对洱海流域河湖底泥处理的技术规范。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河湖底泥”、“污染底泥”等关键术语。例如,“污染底泥”是指含有过量污染物的沉积物,这些污染物可能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危害。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处理原则
标准强调了“安全、环保、经济”的处理原则。这意味着在处理过程中既要确保人员安全,也要保护环境不受二次污染,并且要考虑到成本效益。例如,在选择处理方法时应优先考虑那些既能有效去除污染物又能降低处理成本的方法。
处理技术要求
# 一、预处理
1. 底泥采集:规定了底泥采集的位置、深度及采样频率,以确保所采集样本具有代表性。
2. 脱水浓缩:要求采用适当的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底泥浓度,减少后续处理过程中的体积和重量。
# 二、处理工艺
1. 物理化学法:包括絮凝沉淀、吸附等方法,用于去除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标准特别指出絮凝剂的选择需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注意其对环境的影响。
2. 生物修复法: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污染物,改善水质条件。此方法需要控制好温度、pH值等因素,以保证微生物的最佳活性状态。
3. 热解气化:适用于高含水量的污染底泥,通过高温分解将有机质转化为可燃气体或液体燃料。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该技术时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
# 三、监测与评估
规定了处理前后水质监测的具体指标(如COD、BOD5、氨氮等)以及监测频率。同时强调了定期评估处理效果的重要性,以便及时调整优化方案。
安全防护措施
针对整个处理流程中的潜在风险点,标准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比如,在使用化学品时要穿戴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或吸入挥发性气体;对于易燃易爆材料则需严格按照防火防爆规定执行。
结语
DB53/T 1310.2-2024不仅为洱海流域河湖底泥处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希望各相关单位能够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开展工作,共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