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鲟鱼苗种培育的场地选择、设施要求、亲鱼选择与催产孵化、苗种培育管理及病害防控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鲟鱼苗种的人工培育和生产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turgeon Seedling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T 1292-2024《鲟鱼苗种培育技术规程》是一项针对鲟鱼苗种培育的技术规范,旨在指导养殖者科学、规范地开展鲟鱼苗种培育工作。以下将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中进行详细解读。
1. 苗种来源与选择
标准中明确规定,鲟鱼苗种的来源应为合法的鲟鱼繁殖场,并要求提供详细的亲本档案记录,包括亲本的种类、年龄、健康状况等信息。选择苗种时,需确保苗种体表无明显损伤,活力强,游动灵活。这一规定有助于保障苗种的质量,避免因苗种问题影响后续培育效果。
2. 培育环境条件
标准对鲟鱼苗种培育的水质提出了严格要求,PH值应在6.5至8.5之间,溶解氧不得低于5mg/L,水温控制在15℃至25℃范围内。同时,要求养殖池塘面积不小于5亩,深度保持在1.5米以上,并配备完善的进排水系统。这些条件能够为鲟鱼苗种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促进其健康成长。
3. 日常管理措施
日常管理是保证鲟鱼苗种健康生长的关键环节。标准建议每天早晚各巡塘一次,观察鲟鱼的活动状态和水质变化情况。定期清理池塘底部的残饵和粪便,防止水质恶化。此外,还需根据苗种的不同生长阶段调整饲料投喂量,初期以浮游生物为主,随着苗种长大逐渐增加人工配合饲料的比例。合理的日常管理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苗种成活率。
4. 疾病防控
疾病防控是苗种培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标准强调要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定期对养殖工具、池塘进行全面消毒处理。一旦发现病害迹象,应及时隔离患病个体,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同时,还提倡使用生物制剂改善水质,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频率,保护生态环境。
5. 放养密度与规格
关于放养密度,标准根据不同规格的鲟鱼苗种给出了具体的参考数值。例如,对于全长5厘米左右的鲟鱼苗种,每平方米水面可放养20尾左右;而对于全长10厘米以上的苗种,则适当降低密度至每平方米10尾左右。这样的安排既能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又能满足鲟鱼个体生长的需求,有利于实现高产高效的目标。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入解读可以看出,《鲟鱼苗种培育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苗种选择到最终收获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而且特别注重细节管理和环境保护,对于推动鲟鱼养殖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养殖户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标准,共同促进鲟鱼产业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