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地质遗迹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程序、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报告编制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范围内各类建设项目对地质遗迹影响的评价工作。
Title:Specification for Geological Heritage Impact Assessment
中国标准分类号:Z 74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地质遗迹影响评价规范》(DB14/T 3113—2024)是山西省发布的关于地质遗迹保护的重要地方标准。这一标准的出台,旨在为地质遗迹影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操作指南,确保在各类建设活动或资源开发过程中,能够有效保护地质遗迹资源。
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地质遗迹”、“影响评价”等核心概念。“地质遗迹”是指自然界中由于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科普教育意义以及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现象或遗存。而“影响评价”则是指对可能影响地质遗迹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评估的过程。
影响评价的基本要求
根据标准规定,在开展任何可能对地质遗迹产生影响的项目之前,都必须先进行影响评价。这包括但不限于选址合理性分析、现状调查、预测评价及保护措施建议等内容。其中,选址合理性分析要求充分考虑地质遗迹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现状调查需涵盖地质遗迹的基本特征、分布状况及其保护现状;预测评价则要基于现有资料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影响做出合理推测;最后还需提出具体的保护对策与建议。
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标准提出了多种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例如,可以通过现场踏勘获取第一手资料,利用遥感影像辅助识别难以到达地区的地质遗迹信息,采用钻探取样等方式验证某些特殊类型的地质遗迹特性等。同时强调了数据采集应遵循客观公正原则,并鼓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风险防控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遗迹面临的具体风险类型,《规范》给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比如对于容易遭受人为破坏的脆弱型遗迹,建议设置围栏隔离、安装监控设备等物理防护措施;而对于因气候变化等因素可能导致退化消失的风险,则需要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并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情况。
结论与展望
总体来看,《地质遗迹影响评价规范》(DB14/T 3113—2024)是一部较为全面且实用的标准文件,它不仅涵盖了从前期准备到后期实施全过程所需遵循的原则性指导思想,还特别注重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相信该标准也会随之不断完善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地质遗迹保护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