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沙棘播种育苗的术语和定义、圃地选择与准备、种子处理、播种技术、苗期管理、苗木出圃及档案管理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范围内沙棘播种育苗生产及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a Buckthorn Seed Sowing and Nursery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4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1696—2024沙棘播种育苗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沙棘播种育苗的技术规范,旨在通过标准化的流程提高沙棘苗木的质量和成活率。以下将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中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种子采集与处理部分,标准规定了种子应在果实充分成熟后及时采收,并且要经过风选、水选等步骤去除杂质。对于种子的储藏环境,要求保持干燥通风,温度控制在5℃以下,相对湿度不超过50%。这些措施能够有效保证种子的活力和发芽率。
其次,在播种前准备方面,土壤应提前深耕细耙,施足基肥,确保土壤疏松肥沃。播种时间通常选择春季或秋季,具体取决于当地气候条件。播种深度一般为2-3厘米,行距设定为20-30厘米,这样既能满足幼苗生长的空间需求,又能便于后期管理。
再者,关于苗期管理,标准强调了水分管理的重要性。在幼苗出土前需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防止烂种现象发生;出苗后则应根据天气情况适时浇水,避免积水造成根系缺氧。此外,还需定期除草松土,促进苗木健康生长。
最后,在病虫害防治上,提倡采用物理方法如设置防虫网、人工捕捉等方式为主,化学药剂使用为辅的原则。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以减少对苗木的危害。
以上是对《DB14/T 1696—2024沙棘播种育苗技术规程》中部分内容的深入解析,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遵循这一标准不仅有助于提升沙棘苗木培育的成功率,也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